今天分享的是:2024年新城市:广州奖城市创新评估体系报告-广州国际城市创新研究会
报告共计:19页
应对城市危机:广州奖评估体系给出创新“解题思路”
在气候变化、资源分配不均等21世纪挑战下,全球城市正面临前所未有的转型压力。多数城市仍受困于传统治理模式,难以有效应对复杂问题。在此背景下,广州国际城市创新研究会与宾夕法尼亚大学城市研究所联合推出的广州奖城市创新评估体系,为城市创新发展提供了一套全新框架,从定义、原则到实践路径,全方位指引城市突破发展瓶颈。
传统城市创新多借鉴商业领域经验,聚焦技术创新与大规模变革,却忽视了城市作为复杂社会网络的特性——由小型社区、多元利益相关者构成,面临基础设施老化、环境污染、住房教育资源失衡等多元问题。广州奖评估体系则打破这一局限,将城市创新重新定义为“学习胜任力的集合”,强调通过集体学习赋予个人与组织更多自主性,无需依赖新人才或新资源,从细微处着手推动持续变革。
该体系的核心原则为城市创新搭建了坚实基础。整体性和综合性原则将城市视为“生态系统”,注重子系统间的互动与协作,比如社区、政府部门、企业等主体共同参与,催生新想法并创造实施条件;企业家精神并非单纯冒险,而是通过知识共享、鼓励内部创意流动、优化资源调配,推动创新从试点项目升级为系统性变革;信任与社区原则则强调创新的“共同所有权”,只有获得广泛支持,才能将单个成功项目转化为城市的创新文化,这三大原则共同构成了城市创新的“三角支撑”。
展开剩余78%围绕“创新即学习过程”的核心方法,评估体系划分出五大胜任力领域,每个领域都配有具体实践案例,为城市提供可借鉴的范本。在“反思城市”领域,关键在于识别城市复杂性并共同制定战略。澳大利亚安利市针对老年居民“留居社区难”的问题,联合老年群体设计共有住宅,融合当地住房风格的创新设计,让占比22.6%的老年人口获得适宜居所,既提升幸福感,也增强了社会凝聚力,展现了“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结合的规划智慧。
“重视创新”领域聚焦风险认知与价值认同。塞内加尔圣路易省面临红树林每年消失9公顷的危机,当地议会将红树林恢复与气候应对、民生改善结合,通过推广生态友好型经济活动,保护这一“碳吸收能手”——其固碳能力是亚马逊雨林的2-4倍。这一案例证明,城市创新需平衡生态价值与民生需求,将环境治理转化为可持续发展动力。
“交流想法”领域以独创性为核心,鼓励用新视角解决问题。意大利米兰推出“粮食政策”,构建覆盖全市的“食品循环系统”,不仅推动40多个资源再利用、食物回收项目落地,还联合欧洲多个国际组织分享经验,减少“食物里程”的同时,将食品安全与市民健康紧密结合,为超130万人口的大城市提供了资源高效利用的创新范式。
“落实创新”领域侧重资源整合与行动落地。厄瓜多尔基多通过《基多大都市生态效益条例》,在交通节点建设绿色建筑并配套保障房,同时借助“土地价值捕获”机制,将建筑密度提升带来的地价增值反哺城市发展,既为地铁建设筹集资金,又限制城市无序扩张,实现了政策创新与城市规划的双赢。奥地利维也纳则通过“儿童和青年计划”,让青少年参与城市决策,193项具体措施落地,将民主实践融入城市管理,彰显了“以人为本”的创新逻辑。
“转变范式”领域旨在推动长期转型。印度奥里萨邦在疫情期间推出“城市工资就业倡议”,为返乡务工人员提供最低工作天数保障,通过公共工程项目缓解经济压力,后续更将其升级为长期减贫措施,还被印度中央政府推广至全国。这一案例表明,创新需从应急举措转化为可持续机制,才能实现深远社会影响。
为确保创新落地,评估体系设计了科学流程:从管理层启动会议、多主体参与的在线问卷,到基于反馈定制的工作坊,再到成果报告与后续行动计划,形成完整闭环。试点工作坊实践显示,跨部门、跨领域的交流能打破官僚壁垒,让创新经验突破部门局限,成为城市整体发展的动力。
在全球城市加速转型的当下,广州奖城市创新评估体系不仅提供了方法论,更传递了一种理念:城市创新无需依赖“颠覆性突破”,而是通过持续学习、协作与实践,将微小改变汇聚成系统变革。未来,这套体系或将为更多城市提供借鉴,助力全球城市在应对挑战中实现更可持续、更具包容性的发展。
以下为报告节选内容
报告共计: 19页
中小未来圈,你需要的资料,我这里都有!
发布于:广东省诚利和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